炒股加杠杆去哪儿办理却被盗墓者用炸药炸得粉身碎骨
“资政微解读”系列报道㊷
临汾文旅,何以“回家”?
寻根篇——最早的“山西”在临汾
临新声
有道是,“华夏文明看春秋,春秋大义看晋国”。在中华文明史上,晋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来山西,就不能不讲晋国;讲晋国,就不能不提临汾。让我们继续山西临汾的“回家”之旅,一起穿越历史的时空,探寻三晋的源头、最早的“山西”,领略西周和春秋时期晋国600多年的风采。
一、晋国之始:一片树叶上建起的诸侯国
《史记·晋世家》开篇便是一则童趣盎然的故事:周成王与弟弟叔虞嬉戏,将一片桐叶剪成象征权力的玉器“圭”的形状,戏言“以此封汝”。周公知道后,认为君无戏言,应言出必行。后来周公平定古唐国之乱,便将长大后的叔虞封于唐(今临汾市翼城、曲沃、襄汾一带),此时为公元前1033年。叔虞死后,其子燮父继位,改国号为晋。晋者,进也,包含着努力进取之意,晋国的历史序幕从此拉开。
展开剩余85%位于曲沃、翼城交界的曲村-天马遗址,则为这段历史提供了实证。现存于临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“叔虞方鼎”,碳14测定其铸造年代为公元前1020-前980年。出土于第一代晋侯墓中的“晋侯鸟尊”,其盖内铭文“晋侯”是燮父自称,宣告着3000多年前改唐为晋的历史;这件最能证明临汾是三晋源头的文物,却被盗墓者用炸药炸得粉身碎骨,文物专家修复它用了整整19年,鸟尊高39厘米、长30.5厘米、宽17.5厘米,整体为凤鸟回眸形象,背部立一小鸟为盖钮,大鸟回首内卷,小鸟昂首外翻,鸟尊尾部是大象的形象,象鼻内卷上扬,充当凤鸟的尾巴,构思奇特巧妙,造型生动传神,装饰精致豪华,代表了西周初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。
1996年,曲村-天马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21年又入选全国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”。依托该遗址兴建的曲沃晋国博物馆,集中展示了西周时期晋国9代晋侯和夫人墓葬以及出土的1.2万余件珍贵文物,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处“晋文化”研究开发基地。
“桐叶封弟”表面上是美丽的传说故事,实际上是周王朝用“血亲势力”打造的御敌屏障。周王朝征服古唐国之后,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、军事领袖保卫胜利成果,治理这方土地。叔虞是“根红苗正”的嫡亲血脉,许多典籍还记载他勇武异常、才华出众,这才能在周王朝宗法制、分封制、任用贤人等制度设计中脱颖而出,成为核心诸侯国的不二人选。叔虞就封后,设置百官、励精图治,修缮都城、发展生产,让经历战乱的唐国很快恢复了稳定,国力得到迅速发展。唐叔虞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,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。
二、晋国之强:春秋时期妥妥的“超级大国”
春秋诸国哪家强?晋国实力响当当!无论疆域、军力,还是称霸时长、文化影响力,晋国都当之无愧是春秋第一。
晋国强在疆域面积大。晋作为侯国经历了17世,作为公国经历了20世,其立国之初不过“河、汾之东,方百里”。随着晋武公灭荀国、董国、贾国、杨国,晋献公“并国十七,服国三十八”以及之后晋文公、晋景公等雄主的不断对外扩张,晋国占据了山西全境、河南大部、河北大部、山东西部、陕西东部、内蒙古南部,成为了一个横跨六省的“超级大国”,领土面积只有春秋后期的楚国能与之相提并论。但楚国当时大多数土地尚未开发,实际远不如晋国。
晋国强在军事力量强。鼎盛时期晋国人口超四百万,占整个春秋时期人口的四分之一,常备兵力在15万-20万,设有车兵、步兵、弓箭手等多个兵种。春秋打仗一般为车战,一辆战车配备两匹或四匹马,三名甲士分别负责驾车、射箭和近战,还要配备十到数十名步卒,这种基本作战单位称为“乘”,在战场上具有强大的机动性和冲击力。晋国最牛时战车约5000乘,战斗力极强,基本上吊打所有诸侯国。晋国曾两线同时对秦楚开战,且都未让秦楚捞到便宜。曲沃晋国博物馆展示的晋献侯陪祀车马坑,是迄今发现的西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,比秦始皇兵马俑还早600余年,而且是真车真马。这一定程度印证了晋国军力的强大。
晋国强在称霸时间长。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重要主题,四大强国齐晋秦楚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,演绎着各自的精彩。但强大如齐桓公、楚庄王、秦穆公,都是昙花一现,他们的霸业只维持了一代人。反观晋国,文公称霸、襄公续霸、景公失霸复霸、悼公独霸中原,称霸时间持续一个半世纪。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认为,春秋五霸应“齐一而晋四”,即: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晋襄公、晋景公、晋悼公。晋国存在之日,齐国、楚国被牢牢压制,秦国东出毫无希望!
晋国强在文化影响深。晋文化以其开放、务实、求新的特质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《左传》关于晋事的篇幅就占到四分之一;第一部国别史《国语》中晋语将近全书的一半;《诗经》中与晋国相关的篇章不胜枚举。晋国雅乐和礼仪是我国古代礼仪文化的代表之一。就连《汉语成语词典》中也隐藏着晋文化的浓郁气息:退避三舍、秦晋之好、假道伐虢、唇亡齿寒、楚才晋用、多难兴邦、数典忘祖、董狐直笔、从善如流、表里山河、居安思危、马首是瞻、掩耳盗铃、外强中干……现收录的5500多条成语,出自临汾的有300多条,关联成语更是多达1500条以上,临汾曲沃被誉为“诗经故里”“中国成语典故之乡”。
三、晋国之义:维护正统秩序的“中流砥柱”
晋国是最具大义的诸侯国,它与周王室血缘相连,拱卫王畿最近,还是唯一一个强大的姬姓诸侯国。血缘亲、地缘近、能力强,自然要更多地承担拱卫周王室的责任。事实上,晋国作为维护周王室的主要力量,也确实起到了“中流砥柱”的作用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文侯勤王、文公勤王。
晋文侯对周王室有“再造之功”。西周末年,周幽王“烽火戏诸侯”,独宠褒姒,废长立幼。废太子的外公申国国君愤怒之下,引来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,杀了周幽王,西周灭亡。晋文侯率军平叛,赶走犬戎,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为周携王,立下大功。不过,另一些势力拥立周幽王的废太子为周平王,周王室出现“二王并立”局面。晋文侯经过权衡,改为支持周平王,并与一众诸侯护卫周平王东迁到洛邑(今河南洛阳),再立勤王之功。二十年后,晋文侯出兵杀掉周携王,稳定了东周局势,再立大功。周平王将晋文侯比作西周初年的周公,并赋予他替天子征伐之权。在临汾曲沃发掘出的晋文侯墓、晋文侯母亲墓均是高规格墓葬,特别是晋文侯母亲的陪葬品多达4200多件,其中玉器达800件——包括距当时已经过去二百多年的商朝的玉器,以及由204件珍贵玉器及玛瑙组成的长1.58米的玉链等等。这应该是周王室对晋文侯的特殊嘉奖。
晋文公功在平定“王子带之乱”。公元前636年,周襄王异母弟王子带联合狄人攻入王都,王子带自立为王,迫使周襄王逃到郑国边境,号召诸侯派兵勤王。前635年,晋文公以周晋同源的名义,亲自率军护送周襄王回到王都,成功平息了内乱,恢复了周天子的权威,立下了“勤王攘夷”之功。此举不仅展示了晋国的实力和忠诚,也提升了晋国在诸侯中的声望。
晋国以其正统血脉,崇尚高德、忠于大义,尊王攘夷、号令诸侯,维护华夏正统秩序,始终是周王朝国家统一的坚定维护者和主要支撑者,为其后中国“大一统”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四、晋国之殇:大国解体源自“晋无公族”
春秋末期,韩、赵、魏“三家分晋”,“超级大国”晋国忽然解体,亡于内乱。晋国解体,根源在于“晋无公族”,意思是晋国缺少与国君同宗的贵族,导致大权旁落。为什么会这样?就是“曲沃代翼”和“三军六卿制”这两件事闹的。
“曲沃代翼”是晋国小宗武力取代大宗的典型事件。周朝宗法制规定,各诸侯国由嫡长子继承国君,此为大宗;其他儿子、宗室子弟则可被分封到各地,另立小宗。小宗在自己封地内地位尊崇,但需对大宗俯首称臣。在那位再造周王室的晋文侯去世后,他的儿子晋昭侯将自己的叔叔封到了比晋国首都翼城面积更大、地理位置更好的曲沃,史称“曲沃桓叔”。桓叔一脉势力膨胀,野心勃勃,不断向晋君大宗发起挑战,经过桓叔和儿子庄伯、孙子武公三代人长达67年的争斗,最终小宗灭掉大宗,抢下了晋国正统的位置,这就是“曲沃代翼”。在这一过程中,曲沃一系先后杀死五位国君,驱逐一位国君,手段不可谓不血腥残酷。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为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,设计把所有的宗室子弟杀了个一干二净,就是对自己的儿子,晋献公也是或杀或逐,不惜自灭满门以巩固政权,献公的儿子重耳——鼎鼎大名的晋文公就因此流亡在外19年。晋献公这样做确实防止了小宗篡位、保障了储君继位,但也造成了“晋无公族”的后果。其后的晋国国君继续维持“晋无公族”制度,却因缺乏制衡力量,一步步造成了卿大夫坐大的局面。
“三军六卿制”是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在“晋无公族,重用卿族”基础上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,就是把军队由其父晋献公时的上下两军,扩充为上、中、下“三军”,每军设一将一佐,称为“六卿”。“三军六卿制”是一种相对集权的、军政合一的、高效的战争体制,它使执掌军权和执掌政权的卿大夫互相制衡,让晋国能始终保持对外强势。在这一制度激励下,大批贤能之士得到重用,几个卿大夫家族能人辈出,晋国很快称霸天下,卿族势力也逐渐发展壮大,为晋国解体埋下了伏笔。出土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临汾侯马晋国遗址的“侯马盟书”,即晋国世卿赵简子同卿大夫间多次举行盟誓,将盟辞书写在玉石片上的约信文书,正是晋国晚期君弱臣强、卿大夫之间彼此争权夺利的见证。
国恒以弱丧,而晋以强亡。晋国的兴衰令人唏嘘,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无情与轮回。让我们继续临汾的“回家”之旅,奔赴“全球华人的老家”寻根认祖,一同感受洪洞大槐树下的乡愁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专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杠杆软件以其层层叠加、口感丰富而著称
-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