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资公司平台与圆根、洋芋一起慢炖
农历闰六月二十四,这一天,在西南的群山与河谷间,将燃起熊熊的火把,驱走夏末的阴霾,照亮丰收的心愿。对于彝族、白族、纳西族、哈尼族、傈僳族、拉祜族、阿昌族等民族的朋友来说,这一天就是一年中最热烈、最欢腾的日子——火把节。
火把节的夜晚,是无法用一句“热闹”来概括的。你若站在凉山的山巅,会看到漫山遍野的火龙沿着田埂蜿蜒,像银河落到了人间;你若置身大理的村落,会闻到空气里烤肉与松香交织的气味,孩子们围着大火追逐嬉闹,老人们在火光中微笑,仿佛时光都在此刻慢了半拍。
今年又逢闰六月,节日显得格外珍贵。末伏将尽,暑气未消,古人常借这场火光盛会,祈祷虫害退散、五谷丰登,也在年节般的团圆中,为生活收下一个温暖的伏笔。老话说:“六月火把照田头,虫退苗旺人心乐”,这不仅是农业节律的智慧,也是人心向暖的写照。
在这一天,有两样食物要吃,有两件事情要做,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讲究,也是顺心顺意过末伏的小秘诀。
展开剩余78%火把节的来历与趣事
火把节的源头,要追溯到远古的火崇拜。先民们相信,火是天赐的力量,能照亮黑暗、驱走邪祟、护佑庄稼。唐宋以后,这个节日广为流传,不仅在民间盛行,还走进了文人墨客的诗中。
明代状元杨慎,曾在西昌泸山的火把节夜晚有感而发:“谁把太空敲粉碎,满天星斗落人间。”这句诗,不仅形象,也真切——在那漫天火花、点点火把的映照下,夜空仿佛被点燃,人与天的距离忽然被拉近。
白族人更赋予火把节浪漫的意味,姑娘在火光下跳起朵乐荷舞,手执黄伞,笑语盈盈;彝族青年则在斗牛、摔跤、赛马的场上角逐体魄与胆识。阿昌族的小孩,这天会把指甲染得鲜红,相传这样一年都能手脚灵巧,不被意外所伤——这些细节,都是节日温暖而生动的注脚。
三、“吃二样”,火光下的家乡味
火把节的食俗,说来各地不同,但无论山头还是水畔,美食总是节日动人的一部分。老辈人讲,六月二十四这天,至少要尝两样:一是炖肉,二是时令果。
第一样:火塘炖肉彝家人讲究用大铁锅,木柴烧火,把新鲜的牛肉切大块,与圆根、洋芋一起慢炖。牛肉的香和洋芋的粉,在锅里搅和着翻滚,香气透过火塘的热浪飘进院子。白族人则爱用甩饵丝、米糕搭配凉拌生肉皮,劲道中透着清爽。
家常做法很简单:食材:牛肉(或猪、羊肉)500克,土豆两只,适量盐和葱姜。做法:大锅烧水,放肉焯去浮沫,加入葱姜和少许盐,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,放入土豆至酥烂即可。汤鲜肉烂,配馍馍或米饭都恰到好处。
第二样:时令果此时的梨子清甜,李子微酸,桃子香气足。火把节上,大火把顶端还会挂满这些果子,寓意“多子多福”。孩子们在火光下吃着刚从火把上抢下的梨,咬开汁水四溢——这是火把节里最天真的幸福。
“做二事”,顺意过末伏
做的两件事,既有祈福的意味,也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智慧。
第一事:点火驱虫这一天傍晚,各家各户会举着火把走遍田间地头,火光所到之处,仿佛把盛夏沉积的湿气和虫害都赶跑了。古人并不知道农药为何物,但懂得用火的力量来保护庄稼与家人。即便如今不种田,点一束火把在院子或阳台,也是向老祖宗致意的仪式感。
第二事:返亲聚首白族有在火把节接已出嫁女儿回娘家的习俗,尤其是新婚不久的,更要回家团聚。这种亲情往来,成了节日温暖的重要部分。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,即使无法回老家,也不妨打个电话、开个视频,与亲友在火光下“相聚”——有些情谊,不必等到逢年过节才说。
末伏将尽,暑气和闷热还未完全退去,但节日的火光,已为初秋的脚步探了路。火把节提醒我们,生活不止是柴米油盐,还有团圆的笑脸和暖心的记忆;不止是眼前的工作与忙碌,还有传承在骨子里的文化与习惯。
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,也是通过这样的节日去温存、去传递。火光会在风中摇曳,但那一盏盏心灯,会代代燃下去。
“火可驱虫,情能暖人;灯照长夜,心通远方。”明天的闰六月二十四,无论你在城市的楼台,还是乡间的小路,不妨吃两样应节的美食,做两件贴心的事,愿这一场火光,为你的夏天收个好尾,为新的日子点好头。
发布于:安徽省股票专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手机炒股软件推荐并有效发挥其攻击线的优势
-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