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资专业在线炒股配资三个兵团表现差距明显
事情发生在1952年3月。此前几个月,中朝与美韩方面的停战谈判取得不小进展,在划定军事分界线和确定非军事区方面达成了初步协议。
然而,3月间苏联得到一份情报,称彭德怀正计划对美军一个师级部队展开局部行动。苏联方面觉得这无疑会影响谈判大局,于是致电中方不要采取这样的行动。当时战争已进入阵地战阶段,若对美军师一级部队发动攻击,意味着战争规模可能扩大,甚至可能重现前五次战役那样的激烈战况,谈判也会彻底破裂,这便是苏联反应强烈的原因。
毛主席接到通报后感到疑惑,回电苏联表示彭德怀并未向中央报告过类似行动,中方也认为此时进行大规模行动不合时宜。
但这一消息并非空穴来风。马平教授的《1007天的战争》梳理史料发现,19兵团曾在3月12日向部队下发电报,内容为“在正面向敌展开类似去年秋季的统一的进攻”。这封电报的主送人是韩先楚、陈先瑞(19兵团副政委)、薛克忠(19兵团副参谋长),并阅人包括邓华、杨得志、崔庸健、解方。
军委在电报中还批评19兵团领导人:“你们未经请示志司,即下达作战部署殊为不妥,望引起注意。”苏联方面得知的彭德怀打算对美军1个师采取局部行动的情报,估计就来源于此。
这件事的古怪之处在于19兵团领导人的身份。根据杨得志、韩先楚、曾思玉(19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)、陈先瑞等人的回忆,19兵团司令员一直是杨得志,从带兵入朝到1952年7月11日都是如此。之后杨得志上调志司担任副司令员,主管作战指挥,韩先楚才由西海岸指挥所司令员改任19兵团司令员。《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》中的《杨得志传》《韩先楚传》都将这一时间记为1952年7月,这是最权威的认定,毋庸置疑。
可为何军委电报会就前线反击之事向韩先楚、陈先瑞、薛克忠发报呢?而且从主次关系来看,邓华、杨得志、崔庸健、解方作为并告,似乎杨得志已在志司担任副司令员。这封电报是真实存在的。
在未完全掌握资料的情况下,只能做出推断:1952年3月,前线形势胶着,韩先楚受命到前线进行具体指导。很可能当时彭总已有让韩先楚和杨得志对调的想法,只是还未上报军委、未走组织程序。韩先楚性格犀利,到一线后抛开正牌司令杨得志求稳的意见,直接进行作战部署。杨得志和韩先楚都是名将,作战风格不同,若意见有碰撞,以二人性格,很可能是杨得志让步,尊重韩先楚的意见。所以后来军委批评前线擅自部署时,没有批评杨得志,而是批评了韩先楚。
二、韩、杨、邓、陈的对比
暂且不深入探讨时间问题,这件事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地方。让人意外的是杨得志和韩先楚的位置对调。
解放战争中,兵团司令员的位置略高于野战军参谋长,略低于分管作战指挥的野战军副司令员,包括副政委。韩先楚入朝后,由13兵团副司令员转任志愿军副司令员,这与解放战争时期各大野战军副司令员级别基本相当,和宋时轮、杨得志等人相比,地位略高一些。当然,韩先楚自己觉得资历稍浅,不好意思直接指挥宋时轮、杨得志等人。五次战役前的志愿军作战会议上,资历比韩先楚略高的邓华,对杨得志、宋时轮、王近山等人也不好以指教的姿态对待,这是我军的惯例,不多赘述。
韩先楚和杨得志的对调,背后大概有全局考量。第五次战役失利后,志愿军领导班子开始调整。彭总向中央建议调整几位副司令员,邓华、洪学智仍任副司令员,因后勤问题日益严重,洪学智实际专任后勤司令,不再承担军事领导责任,韩先楚到19兵团担任司令员。
19兵团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打得不算好,临津江渡江时遭到敌集火打击。有人曾认为彭总这个意见是对杨得志指挥不信任,但进一步观察会发现并非如此。第五次战役后,彭总并未放弃进行大规模运动战的想法,还在筹划第六次战役,这种情况下似乎没必要把长于作战指挥的韩先楚派到一线。
不久,彭总因额角肉瘤恶化回国治疗,中央派陈赓到一线代理志愿军司令员。志司主要指挥员变为陈赓、邓华(出车祸暂时休息)、杨得志等,韩先楚到19兵团临时担任司令员。可能因为彭总不在,不宜进行大的人事任命,所以杨得志和韩先楚只到职而未正式宣布调动通知,以免人心浮动。
这种人事变动,代表了中央对前线各将领能力的认定。陈赓能力全面,有科班出身优势和指导越军作战的国际视野,资历深厚,到志愿军总部能后来居上,指挥邓华、洪学智、韩先楚等将领。
杨得志的表现,外行人可能觉得他在朝鲜战场有点跟不上节奏,优势局面没打好。但军事问题不能简单以结果论,何况他的战绩并不差。有三个关键点能体现杨得志的能力深度:
第一,第五次战役前的作战会上,杨得志的态度介于王近山和宋时轮之间,既不过于激进(如王近山),也不过于保守(如宋时轮),只是在彭总最后带节奏式询问后才表态敢大打。刚入朝就能有这样持重的思考且不畏敌,这种格局常人难以具备。
第二,临津江渡河不利,是因为美韩军主力在西线,19兵团进兵难度本就大,换其他部队也未必能打好。即便在这样的压力下,杨得志仍能全歼英军29旅一个整营,这一战例和华川阻击战都是第五次战役中难得的漂亮仗。
第三,第五次战役转攻为撤时,19兵团后撤不慌乱,阵脚稳定。三个兵团表现差距明显,9兵团兵力充足,有长津湖作战经验,且两个军是老三野的精华,后撤阶段表现好在意料之中。3兵团出现180师重大失利,根本原因是指挥问题,而非部队不行。
至于邓华,很多人认为他在作战指挥方面略逊于韩先楚,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,主要体现在对战机把握的敏锐度、对当面之敌力量的判断准确度、解决棘手问题的切入点等方面。但邓华的优势在于,长期军政兼通带来的大局观和综合领导能力很强,善于从整体思考问题。他在具体问题、方向、战役上的略微持重或迟钝,对问题解决有一定影响,但不宜过于夸大。
以解放海南岛为例,如果按邓华的筹划稍等,过了1950年6月,会不会造成第二个宝岛问题?这恐怕是想当然。宝岛解放之战拖延,关键是美军第七舰队介入,我军准备不足,渡海既无制空权又无制海权,即便粟裕大将也没说过完全准备好。
海南岛情况完全不同:第一,距离近,最窄处19.4公里,最宽39.5公里,木船能分批偷渡,准备越充分,船只全被毁的概率越小,就像金门那样的情况;第二,敌我力量差距不大,我军以一个兵团精锐进攻,敌薛岳手下兵力无优势;第三,岛上有内应,且能与敌周旋应对;第四,美军不会把海军派到琼州海峡。
韩先楚快打早打的建议,确实能让海南岛解放更快,但按邓华的持重做法,未必就解放不了。毕竟十几万人的渡海作战,若过于求快求险导致失误,谁能承担责任!“诸葛一生唯谨慎”,这是所有战略家或具有战略家思维的人用兵的最高境界。
三、在朝征程的戛然而止
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:如果第五次战役前夕,志司领导人换成彭、陈、杨、邓的排序,韩先楚到一线指挥19兵团,会有什么变化?
其一,陈赓或许能发现战役目标定得过大,向彭总提意见缩小攻击规模。
其二,韩先楚临场反应比杨得志更敏锐,有可能全歼英军29旅,而不只是一个格罗斯特营。
其三,西线打得好,很可能给中线3兵团减轻压力,让王近山发挥更好,甚至避免180师的重大失利。
这一观点是否正确,希望有识之士能辨析指正。
再看韩先楚将军的作风特点。他在朝鲜的征程有点虎头蛇尾,到19兵团任职不久就因病回国,此后再未返回一线指挥。
为何会这样?韩先楚自第一批入朝作战,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,却一直在前线指挥具体战役方向。第一次战役,他指挥西线集团作战取得胜利;第二次战役,率精干指挥所下沉到38军坐镇指挥,助38军翻身,重创美军实现西线大翻盘,迫使美军全面撤退;第三次战役,仍率右翼突击集团渡汉江、破汉城。
第四次战役,志愿军有韩指、邓指、金指(朝鲜人民军金雄)三个前线指挥所,相对而言,韩指在汉江南岸阻击战打得最好,拖住了大部分兵力。韩先楚第一次在坚守、苦守、死守状态下展现出功力,证明其能力全面,与38军这种能攻善守的英雄部队相得益彰。
第五次战役时,前线兵团各有兵团司令,韩先楚不便靠前指挥,回到总部协助彭总指挥。战后又被调到西海岸指挥所,负责统一指挥防止美军侧后登陆。
可见,韩先楚在朝鲜的实际角色并非分管作战指挥的副司令员,而是前线兵团司令。他敏锐的军事嗅觉、精准的判断力、敢于行险的军事作风,在与美军作战中发挥得淋漓尽致,且越到一线,长处发挥得越好。
这一特点看似是褒扬,但深入琢磨,又不尽然。简单说,这是战术型将领的特点。我军很多在纵队司令层面表现出色的将领,升任兵团司令后未能尽显其能,比如宋时轮、王近山。从兵团司令员到野战军级别,又有很多人被淘汰。
陈赓、杨得志、邓华等将军,是少见的能在每一级别都迅速具备相应格局和视野的战略型人才。抗美援朝进入阵地战阶段后,双方优缺点都已明了,战场形势相互克制,很难再出现运动战五次战役那样的大战机,若再贸然发动进攻,必然招致重大打击。彭总1952年3月接到中央询问后,也对前线反击部署过于激进的情况做了批评和纠正。比如3月27日,19兵团上报39军准备攻击上浦坊南敌方1个加强连的计划,彭总研究后否定了该计划,理由是地形易守难攻,不能打消耗战,这时大概仍是韩先楚在指挥。
韩先楚旋风式的打法,在阵地战时期难以施展。所以1953年初韩先楚因病回国后,各大野战军的兵团司令轮流上前线,抗美援朝后期成了练兵轮战。时势不需要,自然也就无需强求了。这并非针对韩先楚,也不是否定这位虎将,只是形势使然。
股票专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股票怎么配资南八仙雅丹魔鬼城是一片雅丹地貌
- 下一篇:没有了